近兩年瘋狂擴張的信用卡業務,埋藏的風險都在細節中。
據
15crmo無縫管檢測員表示,3月18日,央行公布2018年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2018年末,全國人均持有銀行卡5.46張,同比增長12.91%。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0.49張,同比增長16.11%。同時,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788.61億元,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16%,占比較2017年末下降0.11個百分點,較2018年三季度末下降0.18個百分點。
2018年3季度,國內信用卡發卡量達6.59億張,較2015年一季度增長43%,人均持卡張數從2015年一季度的0.31張上升至0.47張。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各家銀行在第四季對于信用卡的發型進行了急剎車,各家銀行實行了多家銀行信用卡風控部門多采用封卡降額等手段來控制風險。
據
15crmo無縫管檢測員指出,盡管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持卡張數依然偏低,但一線城市北京、上海的人均持卡量早在2010年就超過一張了。經過近八年的開疆拓土跑馬圈地,北上廣深這類一線城市的人均持卡量或已接近1.5張。
其實,中國消費金融互聯網金融發展很快,例如京東白條、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借唄、眾多的現金貸分期公司等等,中國類信用卡業務已經跟西方發達市場旗鼓相當,可以這樣說,中國的信用卡市場容量可能已經飽和,信用卡發卡量、滲透率和消費額度已經見頂。
去年四季度各家銀行實施封卡降額等手段控制風險,主要是因為多頭共債引發的風險暴露,但其實,中國信用卡業務經過過去兩年的瘋狂擴張之后,今后將會遇到的風險是可能將是信用卡代償業務。
據
15crmo無縫管檢測員表示,近兩年信用卡發卡量激增,各家跑馬圈地占領市場,在客戶資信的甄選方面自然就會出現審查不嚴,授信條件放寬的情況。這兩年又是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周期,個人的償債能力其實是下降的,信用卡壞賬增加在所難免,不過從目前的數據看信用卡壞賬的比例和增速都是相對較低,原因是時間周期較短,另一個值得重視的原因是很多壞賬可能都被互聯網信用卡代償業務給掩蓋起來了。
目前國內信用卡代償產品五花八門,包括51信用卡的人品貸、小贏科技旗下小贏卡貸、維信金科旗下的微信卡卡貸、小花錢包、小黑魚、騰訊旗下的微樂分、分眾傳媒旗下的還唄等等,一大批信用卡代償公司崛起,其中一些公司已經在美國或者香港上市。
據
15crmo無縫管檢測員表示,從貸款利率上看,2015年以前,信用卡代償的利率普遍低于信用卡分期利率(18.25%),此后隨著運營成本和資金成本的提高,信用卡余額代償平臺的利率開始上漲。
根據公開資料,維信金科招股說明書顯示,2015、2016、2017三年,維金科信貸產品的貸款平均實際年利率為41.0%、38.0%、39.6%,均超過36%。小贏科技招股書顯示,旗下信用卡代償產品“小贏卡貸”,在2017年12月在中國消費金融行業頒布新規定之前,某些貸款的年化費率超過了36%(2017年達到45%),而且還提前從貸款本金中扣除了促成的某些貸款的服務費。
2018年隨著消費金融監管新規的落地,信用卡代償業務的年化利率有所下降,但實際年化利率普遍高于銀行信用卡分期年化利率18.25%,有些平臺由于收取各種形式的手續費等等,比如有部分平臺收取每月0.1%-0.8%服務費和2%-3%手續費,最終利率高的嚇人,有人計算某平臺的實際年化利率超過100%。
據
15crmo無縫管檢測員指出,在國外,信用卡余額代償的商業模式主要是代償機構的給的利率要低于商業銀行透支利息,但是在我國信用卡代償利息更高,為什么還有人去借錢呢,顯然這里就存在一個逆向選擇的問題,借貸人明明還不起借款還去借貸,事實上就是根本沒想著還貸,因為在目前的監管環境下,信用卡余額代償平臺只能通過暴力催收,這就形成了一定的風險。
而且這種模式與美國信用卡公司capitalone,篩選優質客戶,去除劣質客戶的模式正好相反,其實最終留下的是信用卡劣質用戶,其開展的業務是次級信貸。
上世紀末期的我國臺灣地區也經歷過這樣的信用卡狂潮,由于各家銀行競爭激烈,最終醞釀了極大的風險,風險的原因就是過度競爭。一是通過降低利率吸引客戶,導致收益無法覆蓋風險;二是過度降低風控標準,導致風險大到高收益也無法覆蓋。降低利率的一個表現就是余額代償業務,這一業務就是當信用卡客戶免息期過后需要支付利息時,可以將高利率的信用卡貸款置換為低利率的代償貸款,然后分期償還代償貸款。
據
15crmo無縫管檢測員指出,而中國目前的情況則是,代償平臺通過跟銀行合作,銀行把高利率的資產賣給代償平臺,事實上把風險轉嫁給了代償平臺,代償平臺發現利率過低不能覆蓋風險,于是通過各種收費變相提高利率去覆蓋風險,但是風險并沒有消失,而是轉移給了消費者,消費者不能償還時,風險就轉移給了全社會。